古代為啥看不起工匠?
之前看了一個考古紀錄片,挖掘一座漢代貴族墓,一塊漢像磚的隱蔽處,刻著泥瓦匠吐槽的字樣,挺震撼的,首先 2000 年前的牛馬跟現在的牛馬思想表達區別不大其次是兩千年前的泥瓦匠也是識字的。但工匠是技術工,專門做技術的,最後是無法去從事行政管理的,而科舉最重要的,那些文章寫得好,對政治時事有見解的人,他能做到高官,四書五經學好了,可以做大官。
之前看了一個考古紀錄片,挖掘一座漢代貴族墓,一塊漢像磚的隱蔽處,刻著泥瓦匠吐槽的字樣,挺震撼的,首先 2000 年前的牛馬跟現在的牛馬思想表達區別不大其次是兩千年前的泥瓦匠也是識字的。
但工匠是技術工,專門做技術的,最後是無法去從事行政管理的,而科舉最重要的,那些文章寫得好,對政治時事有見解的人,他能做到高官,四書五經學好了,可以做大官,身份始終是高的,作為工匠,這一層還是比不上。
而且史學界一直有「唐宋之變」的說法。黃巢屠滅了五姓七宗的核心人群,造成一定程度的文化斷層,以及中央與地方失去紐帶。雖然這幫人對社會有資源壟斷,但在一定程度上,五姓七宗也呵護了傳統文化的源流,也在亂世庇佑了鄉里。而宋朝開始,王朝失去了這一支力量的幫助,新崛起的文官集團只是打工仔。
陳寅恪在《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中論述了魏晉南北朝至唐代門閥士族的文化傳承和社會影響,指出門閥士族在文化傳承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反倒是遊牧部落很看重工匠,他們攻城略地首要的是攻克之後把工匠都帶走,即便是要屠城也是如此。工匠的差異帶來的戰鬥力差距是很明顯的。漢朝的時候叫一漢抵五胡,漢朝衰落也是一漢敵三胡,所以才有漢軍迎留守西域回歸,唐軍這麼強也做不到。到了宋朝遼金西夏蒙古都有強大的具裝騎兵,鐵浮屠、鐵鷂子、怯薛軍都是。單是冶金尤其是軍用這一塊,這些遊牧部落已經不輸中原了。
元朝甚至學了火藥技術搞了回回炮在歐洲一路欺負人,清軍就更是了,早期是靠著索倫死兵批多層重甲沖陣,後來耿精忠、尚可喜、孔有德等人降清,清軍在火器製造甚至可以碾壓明軍,紅衣大炮(明朝叫紅夷大炮,是種英國的前膛艦炮,在沉船上被葡萄牙人打撈仿製賣給明朝皇帝)、鳥銃都比明軍的好。
古代為啥看不起工匠?士農工商,士是知識分子,管理和推動進步的,農是實業生產者,保障全國人民有糧食吃的,工是技術人員,是社會建設的基本單位,但並不是真正推動技術發展的主力,真正推動技術發展的士,只有脫離生產的知識分子才有精力和能力去推動技術發展,從工這一階級推動技術發展而聞名的人少之又少,我們耳熟能詳的宋應星等人就是士階級的知識分子,服徭役就是去做工,商最賤,因為他只能做財富的搬運工,把別人的錢攬在自己的口袋裡,並不能創造實際產出,在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的古代,商人只是促進物資流通的工具,够用就行不能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