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明末徐光啟粗略推算,明朝宗室人數每三十年左右即增加一倍。據安介生等人口史專家推算,到明朝末年,朱元璋的子孫已經繁衍到近一百萬人之多。《明史》所載,第一代慶成王朱濟炫生子 70 人,第三代慶成王朱鐘鎰在弘治五年迎來了自己的第 94 個子女,而這一年,慶成王朱濟炫的直系子孫已經超過 760 人。但明朝滅亡和藩王的關係最多 1/6 的因素吧....
為何朱元璋沒想到朱棣會造反?開國元勳的難題就在於其實他並不是那種絕對獨裁的狀態,他已經盡力誅殺了異姓勳貴,沒有能力再對同姓藩王動手。同姓藩王的削藩問題只有靠後人徐徐圖之。而且按照朱元璋的安排,各地藩王其實幾乎沒有實力可以造反。朱棣能造反成功,建文帝起碼助攻了 70%,起到決定性作用。古往今來朱棣成為藩王一造反就成功的孤立,簡直是奇蹟。...
挺複雜的,主要是明代的財政制度先天就比較殘缺:一是中樞戶部,戶部內為十三個清吏司,各自負責一個布政司事務和其他事務,比如俸祿兵向等,內部職能其實就劃分的不是很好,後來朝廷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增加了倉場侍郎等;二是戶部是一個只有腦袋沒有身體的機構,戶部不能對下屬布政司提交的稅收人口數據進行復核,最多藉助地方巡撫巡按上報的數據進行微調。...
毛文龍其實死得不冤,松江鎮被毛文龍經營成了私兵,8 萬毛家兵完全不聽薊遼總督調遣,然而,薊遼總督要來的糧草卻要分一半,而且皮島苦寒,靠明朝接濟已完全養不活毛文龍,皮島為了生存,開始和朝鮮甚至後金私下貿易。據《明熹宗實錄》卷 71 記載,天啟六年,薊遼總督閻鳴泰疏言:「近有一種走利如鶩之徒,視朝鮮為奇貨,借文龍為赤幟,乘波濤為捷徑,而徵貴徵賤,虗往虗來,恐文龍一移,則壟斷俱絕,故為文龍游說,而實以營其自便之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