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叛徒還是忠臣?如何看待為遼國效力的漢人
站在歷史的角度來看,大家都是修地球的,王侯將相有多少啊,活著就行。遼國採用的是南北面官雙軌制,北面草原按部落制統治,設北面官,由北院大王統轄,南面漢人生活區和渤海地方按唐朝制度統治,設南面官,由南院大王一統轄,由於遼國漢人地區實行唐朝制度,所以遼國的漢人和唐朝時期差不多,不會有心理負擔,典型的就像韓匡嗣和韓德讓父子,對遼國可是忠心耿耿的。
站在歷史的角度來看,大家都是修地球的,王侯將相有多少啊,活著就行。
遼國採用的是南北面官雙軌制,北面草原按部落制統治,設北面官,由北院大王統轄,南面漢人生活區和渤海地方按唐朝制度統治,設南面官,由南院大王一統轄,由於遼國漢人地區實行唐朝制度,所以遼國的漢人和唐朝時期差不多,不會有心理負擔,典型的就像韓匡嗣和韓德讓父子,對遼國可是忠心耿耿的。
《遼史・百官志》記載,「契丹舊俗,事簡職專,官制樸實,不以名亂之,其興也勃焉。太祖神冊六年,詔正班爵。至於太宗,兼制中國,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國制簡樸,漢制則沿名之風固存也。遼國官制,分北、南院。北面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此外,《遼史》卷 45《百官志》還提到「兼制中國、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 因俗而治」。
燕雲十六州自石敬瑭開始就是遼國領土了,過了好幾代人了,燕雲漢人早都不認大宋了,可能最開始宋太宗那幾次北伐,當地百姓也有響應,可你高粱河和雍熙兩次都輸了,這些人也不相信大宋能收復了,何況燕雲本地的漢人豪強大多在遼也有上升通道。
《資治通鑑》記載後晉天福三年(938 年)石敬瑭為換取契丹支持,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並承諾每年進獻布帛 30 萬匹。《舊五代史》詳細記載了石敬瑭為求援契丹,承諾割讓燕雲十六州,並稱契丹主為父的歷史事件。《新五代史》記載,石敬瑭為削弱後唐勢力,主動向契丹求援,最終導致燕雲十六州被割讓。
那時候也沒那麼明確的漢人認同,遼國的漢人就是講漢語的遼國人。再往前整個唐朝河北人對大唐都沒太大歸屬感,安史之亂的時候大把老鄉贏糧景從跟著去打唐軍,安史之亂以後河北各地自發給安祿山史思明建祠。
純治理的文臣肯定不會有心理負擔,畢竟是為漢人百姓服務的;讀書少的武將也不會,繼承自五代十國的野蠻風氣讓他們沒有道德;只有讀書多的儒將和懂軍事的文臣謀士會,但這些人通常出現在宋朝。
那些漢人是遼國的漢人,所以他們也是遼國人,就好比蒙古帝國統治下的北方漢人也是大蒙古國統治的子民而不是宋朝人,元朝滅南宋時那些北方漢族人的視角中他們就是元帝國人,有義務為國效力,宋朝雖然是漢家王朝但是由於疆域等等依然代表不了天下整個漢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