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页 > 漢朝歷史

項羽究竟是不是一介莽夫

項羽究竟是不是一介莽夫?他是個好將軍,不是個優秀統帥和皇帝,正如霸王這個稱號,一方傑出諸侯,思想還停留在分封建國不是大一統王朝。項羽適合做一個大將,缺少治國御人的能力,本來劉邦也缺,但劉邦知人善任,項羽只有一個范增還趕走了。勇猛在《史記・項羽本紀》有記載: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青簡千年青簡千年

項羽究竟是不是一介莽夫?他是個好將軍,不是個優秀統帥和皇帝,正如霸王這個稱號,一方傑出諸侯,思想還停留在分封建國不是大一統王朝。

項羽適合做一個大將,缺少治國御人的能力,本來劉邦也缺,但劉邦知人善任,項羽只有一個范增還趕走了。

勇猛在《史記・項羽本紀》有記載:「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楚,自燒殺。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軍救鉅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

治國方面,《史記・項羽本紀贊》中,司馬遷明確評價項羽的政治短板:「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指出項羽放棄關中險要之地、放逐義帝,憑藉武力而非仁政與制度治理天下,且剛愎自用、不借鑑古代治國經驗,最終導致亡國,直接點明其治國能力的缺失。

御人方面,《史記・陳丞相世家》記載陳平對項羽的評價:「項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至於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今大王慢而少禮,士廉節者不來;然大王能饒人以爵邑,士之頑鈍嗜利無耻者亦多歸漢。誠各去其兩短,襲其兩長,天下指麾則定矣。」說明項羽雖對人恭敬,但在封賞功臣、任用人才時過於吝嗇且多疑,導致賢才流失,體現其御人能力的不足。

而且項羽戰術層面上很強,跟他的出身和受的教育有關,項家本來就是武將世家,這方面的教育不會少,但再往上的戰略和政治層面估計就沒教了,項羽一個很大的問題是,他可能是當貴族人上人當多了,不知道讓人賣命是需要付出利益的,大家跟你是為了升官發財,没人願意打白工。

说到底是政治能力太差,或者他壓根沒把政治和後勤當回事,劉邦那邊有個蕭何,能幫他管好大後方,項羽的一個侄子聽說也有治國安邦的才華,他不重視。

就覺得自己打仗無敵(確實無敵,最後劉邦集團所有猛將謀臣一起群毆他才勉強贏了)可是打仗無敵不代表治理國家的本事。

整個聯軍可以說項家出了絕大部分的力,拉起來的,底下的軍官也都支持項家,然後項羽獨當之後,他被楚王熊心那個吉祥物架空了。攻秦的時候,他甚至連一路的主將都不是。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王召宋義與計事而大說之,因置以為上將軍;項羽為魯公,為次將,范增為末將,救趙。諸別將皆屬宋義,號為卿子冠軍。」

《史記・高祖本紀》記載:「懷王乃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北救趙。令沛公西略地入關。與諸將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

得虧自己武力超強+手下的軍官都聽他的,大力出奇蹟莽出一片天,不然楚漢爭霸就沒楚了。


回到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