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之變咋沒毀李世民形象?
如果司馬家後人能夠勵精圖治,對內讓百姓豐衣足食,對外能開疆拓土。而不是什麼八王之亂,五胡亂華。那當街弒君,洛水之誓這些都不是什麼大事。把李世民的功績和能力摘出去,就只說玄武門這事。整個五胡十六國這一段時間,互相殺殺殺不是爭奪繼承權的常規手段嗎?普六茹家和大野家有一點遺風這並不奇怪。要加上功績和能力,那不得拍手叫好。
如果司馬家後人能夠勵精圖治,對內讓百姓豐衣足食,對外能開疆拓土。而不是什麼八王之亂,五胡亂華。那當街弒君,洛水之誓這些都不是什麼大事。
把李世民的功績和能力摘出去,就只說玄武門這事。整個五胡十六國這一段時間,互相殺殺殺不是爭奪繼承權的常規手段嗎?普六茹家和大野家有一點遺風這並不奇怪。要加上功績和能力,那不得拍手叫好。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八記載了李世民對自己功績的總結,「上御翠微殿,問侍臣曰:‘自古帝王雖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過之,自不諭其故。諸公各率意以實言之。’群臣皆稱:‘陛下功德如天地,萬物不得而名言。’上曰:‘不然,朕所以能及此者,止由五事耳:自古帝王多疾勝己者,朕見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備,朕常棄其所短,取其所長;人主往往進賢則欲置諸懷,退不肖則欲推諸壑,朕見賢則敬之,不肖者則憐之,賢、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惡正直,陰誅顯戳,無代無之,朕踐阼以來,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嘗黜責一人;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舊唐書・本紀・卷二》:「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諱世民,高祖第二子也…… 大業末,炀帝于雁門為突厥所圍,太宗應募救援…… 師次崞縣,突厥候騎馳告始畢曰:王師大至。由是解圍而遁…… 及義兵起,乃率兵略徇西河,克之…… 太宗自南原率二騎馳下峻坂,沖斷其軍,引兵奮擊,賊眾大敗,各捨仗而走。懸門發,老生引繩欲上,遂斬之,平霍邑…… 太宗親擊之,大破其眾,追斬萬余級,略地至于隴坻…… 太宗又為元帥以擊仁杲,相持于折墌城,深溝高壘者六十余日…… 賊糧盡,其將牟君才、梁胡郎來降。太宗謂諸將軍曰:‘彼氣衰矣,吾當取之。’…… 太宗率左右二十余騎追奔,直趣折墌以乘之。仁杲大懼,嬰城自守。將夕,大軍繼至,四面合圍。詰朝,仁杲請降,俘其精兵萬余人、男女五萬口。」 該篇詳細記載了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前後的軍事功績,包括救援隋煬帝、攻克西河、霍邑之戰、擊敗薛仁杲等。
誰強誰當皇帝,很合理,而且他皇帝當得不錯,殺人就殺人啊,總比到時候當得爛間接害死好多人要好,再者,他也沒污名化他哥。武力有了,智力有了,人品也有了,你還要怎麼說。
而且李世民這場政治鬥爭是傷亡最小的了,這年代,除了李世民这样子大心腸的人,有誰能接受李建成以前的部下,甚至是以前要殺他的人。而且李建成死他也難過的,李元吉倒是他真討厭,乞丐皇帝都把過去忠臣給殺了。李世民對功臣都很好的,對家人也好。
所以誰做皇帝不重要,怎麼當的皇帝不重要,重要的話要愛民要給百姓帶來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