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的名氣很大,卻為何始終未能封侯
李廣能被同情。很大程度是因為王勃寫的那句「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李廣武力很強,特別射箭水平很高。屬於匈奴人都服的那種,當時漢軍對匈奴處於被動防禦,他那一身武藝,匈奴人還是有些忌憚的,就不怎麼攻擊他的駐地,所以他名聲很大。《史記・李將軍列傳》射石沒鏃:原文: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
李廣能被同情。很大程度是因為王勃寫的那句「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李廣武力很強,特別射箭水平很高。屬於匈奴人都服的那種,當時漢軍對匈奴處於被動防禦,他那一身武藝,匈奴人還是有些忌憚的,就不怎麼攻擊他的駐地,所以他名聲很大。
《史記・李將軍列傳》射石沒鏃:原文:「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因復更射之,終不能復入石矣。廣所居郡聞有虎,嘗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騰傷廣,廣亦竟射殺之。」
《史記・李將軍列傳》開篇即點明李廣的射術淵源:「李將軍廣者,隴西成紀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時為將,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紀。廣家世世受射。」
《史記・李將軍列傳》原文:「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匈奴因畏懼李廣,將其稱為「漢之飛將軍」,連續數年主動避開他駐守的右北平郡,不敢入侵該區域。
但他帶兵能力不行,軍紀散漫。當時和他一起駐守邊疆的程不識,就直言李廣帶兵散漫,晚上連個哨兵都懶得佈置,如果敵軍突然殺過來,李廣他沒法阻擋。
司馬遷在《史記・李將軍列傳》中,明確對比了李廣與程不識的治軍風格,並記錄了程不識對李廣的評價,原文如下:「及出擊胡,而廣行無部伍行陳,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擊刀斗以自衛,莫府省約文書籍事,然亦遠斥候,未嘗遇害。程不識正部曲行伍營陳,擊刀斗,士吏治軍簿至明,軍不得休息,然亦未嘗遇害。不識曰:『李廣軍極簡易,然虜卒犯之,無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樂,咸樂為之死。我軍雖煩擾,然虜亦不得犯我。』
在漢軍戰力普遍弱於匈奴軍的時代,擁有超強武力的李廣,可以憑藉個人武力,拉近了漢軍與匈奴軍的差距。
而等到劉徹花鉅資養出漢軍騎兵,漢軍戰力已經不弱於匈奴後,如何能夠調動起漢軍戰力,就成為關鍵,李廣那點個人武力,作用就不大了。相反,他治軍不嚴,軍紀散漫的弱點,這時候被無限放大。而這也導致李廣打不出足夠封侯的戰功。
所以,他是典型的個人作戰能力突出而帶的部隊跟不上他的單兵能力而無法創造整體最大化戰果的將領。具體而言,就是李廣突出的騎射能力有著极高門檻,並不能將之轉變為當時的騎兵戰術所能達成的有效戰果。
李廣沒有把騎射部隊規模化,或者說認知是還沒有轉化到騎兵作戰中來,這個才是核心,如果騎射的騎兵真的不符合當時的作戰體系的話,那麼蒙古騎射橫行歐亞打遍無敵手,這樣的神話就不會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