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页 > 明朝歷史

袁崇煥為何擅殺毛文龍?

毛文龍其實死得不冤,松江鎮被毛文龍經營成了私兵,8 萬毛家兵完全不聽薊遼總督調遣,然而,薊遼總督要來的糧草卻要分一半,而且皮島苦寒,靠明朝接濟已完全養不活毛文龍,皮島為了生存,開始和朝鮮甚至後金私下貿易。據《明熹宗實錄》卷 71 記載,天啟六年,薊遼總督閻鳴泰疏言:「近有一種走利如鶩之徒,視朝鮮為奇貨,借文龍為赤幟,乘波濤為捷徑,而徵貴徵賤,虗往虗來,恐文龍一移,則壟斷俱絕,故為文龍游說,而實以營其自便之私」。

青簡千年青簡千年

毛文龍其實死得不冤,松江鎮被毛文龍經營成了私兵,8 萬毛家兵完全不聽薊遼總督調遣,然而,薊遼總督要來的糧草卻要分一半,而且皮島苦寒,靠明朝接濟已完全養不活毛文龍,皮島為了生存,開始和朝鮮甚至後金私下貿易。

據《明熹宗實錄》卷 71 記載,天啟六年,薊遼總督閻鳴泰疏言:「近有一種走利如鶩之徒,視朝鮮為奇貨,借文龍為赤幟,乘波濤為捷徑,而徵貴徵賤,虗往虗來,恐文龍一移,則壟斷俱絕,故為文龍游說,而實以營其自便之私」。這表明毛文龍不服從薊遼總督關於移鎮的命令。

《明本兵梁廷棟請斬袁崇煥原疏附跋》中提到,袁崇煥在皮島搜到了屬於毛文龍的 37 船參貂輜重,價值百萬之巨,「斌良又奉崇煥密諭,搜皮島參貂輜重以百萬計,捆載而西,仍以修艌為名,駕兵船三十七號,繇海上運津門,以轉運於家,萬目所共睹也」。

《明史・袁崇煥傳》記載「顧文龍所居東江,形勢雖足牽制,其人本無大略,往輒敗衄,而歲糜餉無算;且惟務廣招商賈,販易禁物,名濟朝鮮,實闌出塞,無事則鬻參販布為業,有事亦罕得其用」

而八萬大軍在皮島僅僅是牽制襲擾。在後金繞過皮島,打服朝鮮後,朝鮮不敢接濟皮島,毛文龍更是圓滑。

袁崇煥才不得不下手,在袁崇煥到來時,毛文龍其實已安排了衛隊,只是袁崇煥下手太快了,而且只點將台直接下手。

明朝對後金第一次勝就是在袁崇煥手上實現的,袁崇煥的死,直接影響到了祖大壽及吳三桂等人軍心,鐵打的寧錦流水的總督,加上廠公監軍,軍餉不濟,中飽私囊,朝廷黨爭,外敵環伺,要麼餓死要麼戰死要麼被朝廷處死,明朝已經無力回天。

袁崇煥任,明朝已經是崇禎年了,萬曆年就已經淘空家底,明朝孫承宗上任,就是帶著袁崇煥,在熊廷弼之前,都是主張直接放棄寧錦防線,撤回關內的,如果沒寧錦防線,沒寧錦大捷,後金早入了山海關,孫承宗之所以能要來錢糧給袁崇煥修寧錦防線,是因為孫是崇禎帝師,明不是亡於天災,真實根源是亡於黨爭。

毛文龍死後,皮島裁撤,主要原因是朝鮮倒向後金,松江鎮已完全孤立,無力再形成威脅,毛文龍地位很尷尬,不服袁,擁兵要餉,無力出擊,已經失去了作用。袁崇煥被後金繞過寧錦,直殺到北京城下,然而當時朝內卻一再阻止袁崇煥回防,黨爭情形可見一斑。

《明史・袁崇煥傳》記載,「崇煥起初議和,朝中不知道,等到上奏報告,皇上下優旨表示準許,後來認為不是辦法,頻頻降旨勸阻禁止。而朝鮮及文龍遭大清兵進攻,諫議官因此说是和議所招致的。朝中人士因為以前崇煥提過通和的建議,誣蔑他勾引敵人脅迫議和,將在敵軍臨城時簽訂盟約」。

後金繞過袁進攻北京,袁崇煥就是必死之局。如果朝廷沒黨爭,沒廠公,袁崇煥何嘗不是大明裱糊匠。

最後歷史哪有真相,爭來爭去其實都是我以為和他以為以及你覺得,只有找到當時的聖旨和奏章原件才會有定論。


回到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