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页 > 明朝歷史

明朝的財政為什麼一直那麼緊張?真的不如唐宋會搞錢嗎?

挺複雜的,主要是明代的財政制度先天就比較殘缺:一是中樞戶部,戶部內為十三個清吏司,各自負責一個布政司事務和其他事務,比如俸祿兵向等,內部職能其實就劃分的不是很好,後來朝廷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增加了倉場侍郎等;二是戶部是一個只有腦袋沒有身體的機構,戶部不能對下屬布政司提交的稅收人口數據進行復核,最多藉助地方巡撫巡按上報的數據進行微調。

青簡千年青簡千年

挺複雜的,主要是明代的財政制度先天就比較殘缺:一是中樞戶部,戶部內為十三個清吏司,各自負責一個布政司事務和其他事務,比如俸祿兵向等,內部職能其實就劃分的不是很好,後來朝廷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增加了倉場侍郎等;二是戶部是一個只有腦袋沒有身體的機構,戶部不能對下屬布政司提交的稅收人口數據進行復核,最多藉助地方巡撫巡按上報的數據進行微調,導致了對國家稅基和征收能力都不是很強;三是專賣收入,鹽鐵茶酒這些都是中古時代的收入大頭,但戶部這個名義上的大總管管不到這些,第一次嘗試加強鹽事管理是在張居正改革時期王國光要求將所有鹽政文書交給山東司,而僅為文書程序。

黃仁宇在《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中指出,明朝戶部缺乏對地方財政數據的有效復核手段,只能依賴地方上報的數據,無法準確掌握國家稅基和征收能力,「戶部作為中央財政機構,卻沒有足夠的權力和手段去核實地方布政司上報的稅收和人口數據,只能根據地方巡撫和巡按偶爾上報的數據進行有限的調整」。

同時官員薪酬制度嚴重不合理,一品大員年新 180 兩,購買力相當於幾萬塊人民幣,就是逼著官員貪腐,明清官員貪腐是歷代最嚴重的時期。

顧炎武論明代官俸微薄:「今日貪取之風所以膠固於人心而不可去者,以俸給之薄而無以贍其家也。」

以洪武二十五年(1392)的俸祿標準為例,正一品只有祿米 1044 石。明初規定的俸祿標準,後來成為不得更改的祖制,沿用數百年不變,直到清代仍基本如此。

另外朱元璋把福利都給了自己的子孫,規定子孫按人頭領俸祿,於是朱家後代拼命生,明末的時候,朱元璋的後代已經差不多一百萬人,給財政造成巨大壓力。

而且掙錢的路子被文官全弄走了。本來靠種地的稅收,出海的盈利,糧倉的儲備,大明在朱棣時南征北戰隨便揮霍,留下的錢依然能讓大明花一百多年到萬曆。

但是文官所謂的仁宣之治的時候,各地官員各種攤派加稅逼得老百姓把土地掛靠到文官藩王下面,又把糧倉管理權收到文官手裡,足夠大明三年天災支用的糧倉直接空了,禁止皇帝下海,仁帝要下海直接掛了,宣帝要下海也直接掛了,後來武宗的時候干脆把圖紙燒了。

結果就是大明收不上來農業稅,遇見災年還要免稅賑災,海貿完全被江南士族壟斷,掙錢的門路一直減少了,花錢的地方更多了,就窮死了。


回到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