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歷史上北伐成功者甚少
為什麼歷史上北伐成功者甚少,一直到民國,南方地區其實還是開發不夠,大面積還是荒蠻之地,綜合實力弱於北方。南方發達地區也就是江蘇、安徽、浙江部分地區、湖北、湖南部分地區、廣東部分地區、四川部分地區、江西部分地區。北方還有一個優點,騎兵,有大面積的草原適合養馬。所以軍事上南方很難打敗北方。
為什麼歷史上北伐成功者甚少,一直到民國,南方地區其實還是開發不夠,大面積還是荒蠻之地,綜合實力弱於北方。
南方發達地區也就是江蘇、安徽、浙江部分地區、湖北、湖南部分地區、廣東部分地區、四川部分地區、江西部分地區。
北方還有一個優點,騎兵,有大面積的草原適合養馬。所以軍事上南方很難打敗北方。
明北伐成功是因為元在北方的統治其實已經崩了,內部實際四分五裂。
《元史・孛羅帖木兒傳》:記載至正二十三年(1363 年)起,孛羅帖木兒與擴廓帖木兒為爭奪山西、河北控制權爆發大規模衝突:「(至正二十三年)孛羅帖木兒以兵爭冀寧,擴廓帖木兒拒之,詔和解,弗聽。」元順帝多次下詔調停,但雙方均置之不理,反而各自調動大軍廝殺。
《元史・順帝紀》:至正二十四年(1364 年),孛羅帖木兒以「清君側」為名率軍攻入大都(今北京),太子愛猷識理達臘出逃並聯合擴廓帖木兒反攻:「孛羅帖木兒入居庸關,皇太子奔冀寧,依擴廓帖木兒。」這場內戰持續至 1365 年孛羅帖木兒被刺殺,期間元朝核心統治區陷入戰火,完全無力應對南方明軍。
但是主要問題還是後勤問題,南方水域網太密,大軍後勤主要依靠的是水路,但是能供應大型船隻通航的就那麼幾條河,而且還得是逆流而上,通航時還得等到汛期河水充足才行,再有南方的馬耐力不行,沒有北方馬高大魁梧,所以東吳孫權很早就通過海運和遼東公孫家做生意換取戰馬。
更重要的是長江以北只能守淮河,淮河以北到黃河之間沒有天然屏障,就算北伐打過了淮河,那麼面對廣袤的中原地區,就是天然的騎兵刷怪地,中原軍隊可以利用騎兵快速穿插到北伐軍後方,而北伐軍由於戰馬上的劣勢,無法對抗對方騎兵。
核心史料支撐:《三國志・吳書・諸葛恪傳》記載諸葛恪北伐淮南時的後勤困境:「恪引軍還,士卒傷病,流曳道路,或頓仆坑壑,或見略獲,存亡哀痛,大小嗟呼。」諸葛恪北伐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淮河支流(如濡須水、施水)水位季節性波動大,非汛期難以通航大型運糧船,導致糧草供應中斷。
《水經注・淮水》記載淮河中下游支流「冬春涸竭,夏秋水盛」,明確指出南方河流存在季節性通航限制。
《三國志・吳書・陸遜傳》注引《吳錄》記載,東吳運糧船從建業(今南京)沿長江逆流至濡須口,再轉入淮河支流北上,「逆流牽挽,費工十倍,糧耗過半」。逆流運輸不僅效率低下,還需大量人力牽引船隻,進一步加劇了後勤負擔。
相同的北軍南下也是必須要控制住淮河水系。
所以為什麼歷史上北伐成功者甚少,地緣是大的因素,南方山川分割,地形破碎,交通和通訊成本高效率低,動員能力差。地理和氣候條件形成交通工具南船北馬,南船到襄陽和淮安基本就到頭了,船上不了岸,後勤和機動能力瞬間歸零。
北馬過了江淮只是效率降低。最重要的是,南方地形更容易造成再次分裂割據。南方分為益州荊州揚州嶺南和雲貴五大地理單元。當荊益揚在手,秦嶺淮河防線完整的時候,北方也打不過來。但南方統一的時候並不多。北方就華北、關中兩個地理單元,更容易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