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和三國演義的諸葛亮,究竟差距有多大
諸葛亮的正面形象並非來自於大元學者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小說,在南北朝時期的前秦,符堅、王猛對諸葛亮進行全面肯定,王猛在帶領前秦統一天下之際去世,死後諡號和諸葛亮相肩。《晉書・王猛載記》:「堅因婆樓以招猛,一見如舊友;語及時事,堅大悅,自謂如玄德之遇孔明也。這是苻堅與王猛初遇時的關鍵記載,苻堅明確將自己與王猛的君臣相遇。
諸葛亮的正面形象並非來自於大元學者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小說,在南北朝時期的前秦,符堅、王猛對諸葛亮進行全面肯定,王猛在帶領前秦統一天下之際去世,死後諡號和諸葛亮相肩。
《晉書・王猛載記》:「堅因婆樓以招猛,一見如舊友;語及時事,堅大悅,自謂如玄德之遇孔明也。」這是苻堅與王猛初遇時的關鍵記載,苻堅明確將自己與王猛的君臣相遇,類比為劉備與諸葛亮的知遇之恩,側面體現了他對諸葛亮「賢相」形象的認可。
《資治通鑑・晉紀二十二》尚書呂婆樓曰:「僕里舍有王猛者,其人謀略不世出,殿下宜請而咨之。」堅因婆樓以招猛,一見如舊友,語及時事,堅大悅,自謂如劉玄德之遇諸葛孔明也。司馬光在編年體通史中復述了這一情節,進一步印證了苻堅以諸葛亮為標桿評價王猛的史實。
諸葛亮在歷史和演義的區別就是,歷史上諸葛亮的操作你看不懂也做不到,演義文學化之後諸葛亮的操作你能看的懂了……
三國演義的全名是三國志通俗演義,明明白白告訴你了這就是通俗易懂真假參半的小說。
歷史上諸葛亮是全能型人才,而非只體現在軍事上,演義只講軍事而已,諸葛能力更體現在治國,還有很多發明。
西晉時期:司馬昭滅蜀後,令將領陳勰「學圍陣用兵倚伏之法」,並明確要求以「武侯遺法教五營士」(《晉書・職官志》),將諸葛亮的軍事思想納入國家軍事訓練體系,認可其軍事才能。
東晉時期:權臣桓溫北伐時,曾多次提及諸葛亮的軍事策略,稱其為「名將之典範」(《世說新語・識鑒》注引《桓溫別傳》),可見諸葛亮在軍事領域的正面形象已深入人心。
演義的諸葛亮是個謀臣文官,歷史上諸葛亮是個綜合型武官,軍師中郎將,軍師將軍,丞相,領益州牧,司隸校尉,右將軍行丞相事。
諸葛亮的軍事水平反而沒能在演義裡體現出來,一方面可能是羅貫中不太擅長描寫,另外一方面可能是羅貫中面對的受眾理解力有限所以不着重描寫,武侯的治軍能力不光在三國,就是整個戰爭史上都是屈指可數的,有幾個人能做到無論大敗小敗無一潰敗的?另外他的對手曹真、司馬懿、郭淮、張郃等,哪個不是魏國一流統帥?
別說諸葛亮了,但凡史書能留名的人都具有常人所不及的格局和能力,諸葛亮能單獨列傳,千古留名,肯定有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