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裡的劉璋為什麼對劉備不戰而降
為什麼劉璋不戰而降,為什麼劉禪不戰而降,為什麼孟昶不戰而降…其實都是一回事,外來軍事力量,本地人不支持,嫡系軍事力量敗亡投降就是必然,劉璋,劉禪,孟昶歷史評價都不算特別壞的人,反而很體恤百姓。劉璋這貨沒什麼野心,政務對他來說是累贅,劉備把担子接過去,他正好樂的清閑。原本東州派和本地人的矛盾就夠他頭疼得了。
為什麼劉璋不戰而降,為什麼劉禪不戰而降,為什麼孟昶不戰而降…
其實都是一回事,外來軍事力量,本地人不支持,嫡系軍事力量敗亡投降就是必然,劉璋,劉禪,孟昶歷史評價都不算特別壞的人,反而很體恤百姓。
劉璋這貨沒什麼野心,政務對他來說是累贅,劉備把担子接過去,他正好樂的清閑。原本東州派和本地人的矛盾就夠他頭疼得了。
《三國志・蜀書・劉二牧傳》:「璋性寬柔,無威略,東州人侵暴舊民,璋不能禁,政令多闕,益州頗怨。」此處明確提到劉璋性格「寬柔無威略」,治理益州時僅被動應對矛盾(如無法禁止東州兵侵擾土著)。
《後漢書・劉焉傳》:「璋既襲位,懦弱少斷。張魯稍驕於漢中,巴夷杜濩、樸胡、袁約等叛詣魯。璋怒,殺魯母、弟,遣和德中郎將龐羲討魯,不克。」劉璋對割據漢中的張魯,僅因對方「不復承順」而被動征討,且作戰失利後未再主動謀劃收復,可見其無統一或擴張的野心,僅以維持益州控制權為目標。
而且被身邊人架著了,周圍人早都跟劉備聯絡好了,一直準備著降,但是人劉備沒到成都怎麼降,只能等人到了才能開門獻城。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明確記載,劉璋因畏懼曹操征討張魯,聽從別駕張松建議迎劉備入蜀,張松暗中勾結劉備,派遣法正傳遞益州虛實及奪取之策:「璋然之,遣法正將四千人迎先主,前後賂遺以鉅億計。」法正遂陳益州可取之策。此處雖未直接寫「提前聯絡」,但法正作為劉璋使者,卻主動向劉備獻策奪蜀,可見其早已暗中歸附,而張松作為引薦人,更是核心內應(後因密謀敗露被劉璋誅殺)。
《三國志・蜀書・楊戲傳》注引《益部耆舊雜記》提及吳懿降後「為護軍、討逆將軍」,待遇優厚,側面印證其投降並非臨時決策。
《三國志・蜀書・李嚴傳》原文:「建安十八年,署嚴為護軍,拒先主於綿竹。嚴率眾降先主,先主拜嚴裨將軍。」李嚴身為劉璋親信(曾任成都令,以才幹著稱),卻未戰而降,且降後迅速進入劉備核心決策層,可見其極可能提前與劉備陣營有聯絡,或早已判斷劉璋必敗而選擇主動歸附。
感覺和劉禪投降差不多,看上去似乎還有堅城可守兵糧足備,其實主戰派和嫡系部隊都已經在外線拼光了,城裡的都是二五仔,自己又不夠剛烈的話也只能投了。
說實話不戰而降在那時候是好事,一個是都是漢人,一個是如果你們查一下當時的人口記錄,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其實差點因為軍閥割據而導致滅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