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晚唐、明朝,哪個時期宦官之禍最嚴重?
晚唐不一樣,唐朝宦官可以掣肘皇權,廢立天子,能殺皇帝。中晚唐時期的宦官,準確來說是唐德宗開始的太監們。殺皇帝,比如唐憲宗唐敬宗,立皇帝,比如唐穆宗唐宣宗,執政,比如甘露之變後的唐文宗。其他朝代那裡有這麼牛逼的太監啊。到了後期這幫沒把的竟然搞出來了世襲,你敢相信。而東漢明朝的宦官都是皇權的延伸,是皇帝用來制約外戚文臣的手段
晚唐不一樣,唐朝宦官可以掣肘皇權,廢立天子,能殺皇帝。
中晚唐時期的宦官,準確來說是唐德宗開始的太監們。殺皇帝,比如唐憲宗唐敬宗,立皇帝,比如唐穆宗唐宣宗,執政,比如甘露之變後的唐文宗。其他朝代那裡有這麼牛逼的太監啊。到了後期這幫沒把的竟然搞出來了世襲,你敢相信。
宦官殺皇帝:
唐憲宗:《資治通鑑》記載,「憲宗末年,左軍中尉吐突承璀謀立澧王恽為太子,上不許。及上寢疾,承璀謀尚未息。上服金丹,多躁怒,左右宦官往往獲罪,有死者,人人自危。正月,暴崩於中和殿。時人皆言內常侍陳宏志弑逆,其黨類諱之,不敢討賊,但云‘藥發’,外人莫能明也」。
唐敬宗:《新唐書・宦者下》記載,「帝獵夜還,與克明、田務澄、許文端、石定寬、蘇佐明、王嘉憲、閻惟直等二十有八人群飲,既酣,帝更衣,燭忽滅,克明與佐明、定寬弑帝更衣室」。
宦官立皇帝:
唐穆宗:《舊唐書・列傳・卷一百三十四》記載,「時守澄與中尉馬進潭、梁守謙、劉承偕、韋元素等定冊立穆宗皇帝」。
唐宣宗:《資治通鑑》記載,「宣宗之立也,左軍中尉馬元贄有力焉,由是事元贄甚謹,元贄以是益橫」,表明唐宣宗的即位與宦官馬元贄有關。
宦官執政:
甘露之變後:《舊唐書・列傳・卷一百三十四》記載,「自是權歸士良與魚弘志。至宣宗即位,復誅其太甚者,而閽寺之勢,仍握軍權之重焉」。《資治通鑑》也記載,「自是天下事皆決於北司,宰相行文書而已」,說明甘露之變後,宦官仇士良、魚弘志等人掌握了朝廷大權,宰相只能處理一些文書事務。
宦官世襲:中晚唐時期宦官世襲雖不似傳統的家族世襲那樣正規,但存在宦官通過收養子等方式來延續其權力和地位的現象。如《新唐書・仇士良傳》記載,仇士良「殺二王、一妃、四宰相,貪酷二十餘年」。會昌三年,仇士良進為觀軍容使、兼統左右三軍。日本僧人圓仁所撰的《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 4 載,會昌四年九月,「仇軍容兒常侍知內省事」,這裡的「仇軍容兒」很可能是仇士良的養子仇從廣。
而東漢明朝的宦官都是皇權的延伸,是皇帝用來制約外戚文臣的手段,東漢宦官沒兵權也沒政權,只是通過迷惑皇帝來影響朝廷,而且東漢各世家也比較強大。
更別說明代宦官只是皇上的內府秘書處,一直被皇帝操縱,他們其實是代表皇權與外庭的爭鬥。明朝實際上不存在宦官之禍,明朝宦官權利完全來自皇帝,只要皇帝願意,可以收回宦官的權利,皇帝的命令即可決定宦官的命運,屬於皇權的工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