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為什麼寧可餓死也不吃蝗蟲
老百姓為什麼寧可餓死也不吃蝗蟲?正常狀態下的蝗蟲可以吃,有古籍曾經描述過乾製蝗蟲的味道和蝦差不多,但這東西蛋白質含量太高且幾乎沒有容易消化的糖分,吃了以後不僅沒能量反而還會因為需要時間消化而倒欠體力,而且蝗災時期的蝗蟲飛行速度很快,非常難抓,啃完了這一畝地就立刻飛去下一畝,農民還沒抓多少就飛遠了。
老百姓為什麼寧可餓死也不吃蝗蟲?正常狀態下的蝗蟲可以吃,有古籍曾經描述過乾製蝗蟲的味道和蝦差不多,但這東西蛋白質含量太高且幾乎沒有容易消化的糖分,吃了以後不僅沒能量反而還會因為需要時間消化而倒欠體力,而且蝗災時期的蝗蟲飛行速度很快,非常難抓,啃完了這一畝地就立刻飛去下一畝,農民還沒抓多少就飛遠了,所以古代蝗災會餓死人並不是沒有人試過吃蝗蟲充饑,而是這樣做效果不好。
群居型蝗蟲如果被持續攻擊的話,體內確實會產生毒素,那是群居型蝗蟲體內的一種激素轉變而來的,但這毒素並沒有像很多網友說的那樣是劇毒,因為這種毒素其實連鳥都毒不死,只是吃了會很難受而已。
那人吃了又會怎麼樣呢?目前的科學結論是,還沒有出現過有人吃蝗蟲毒死的報告,可能是毒性本身就不是很大,又或許是這種毒素會隨著長時間的烹飪而逐漸失效,這些目前還有待研究。
我們平常看到的是正常狀態的,正常狀態的蝗蟲叫「散居型」,蝗災時期的蝗蟲叫「群居型」,這兩種狀態的蝗蟲可不僅僅只是體色上的區別(群居型蝗蟲比散居型的顏色要深很多),它們的進食速度、飛行速度都會得到巨大提升,這些都是蝗蟲體內的資訊素刺激它們而導致的。
冷知識:李世民為了證明蝗蟲能吃,當眾吞吃的生蝗蟲,沒事!
《貞觀政要・卷八・務農第三十》這是該事件最核心的記載之一,原文為:貞觀二年,京師旱,蝗蟲大起。太宗入苑視禾,見蝗蟲,掇數枚而咒曰:「人以谷為命,而汝食之,是害於百姓。百姓有過,在予一人,爾其有靈,但當蝕我心,無害百姓。」 将吞之,左右遽諫曰:「恐成疾,不可。」 太宗曰:「所冀移災朕躬,何疾之避?」 遂吞之。自是蝗不復成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