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页 > 漢朝歷史

史學界怎麼就確定《史記》記載的是真實的

其實你這個問題是史學外行才會問的,我也是外行,所以我也有這樣的疑惑。不過作為一個業餘愛好者,多看多學習之後,就不再糾結這個問題了。歷史分為真實的歷史,記載的歷史,解釋的歷史,其中真實的歷史就是發生過的事實,不可能完全復原。記載的歷史,就是史書、銘文、碑刻等等各種載體記錄下來的,不可避免地存在偏差和局限性。

青簡千年青簡千年

其實你這個問題是史學外行才會問的,我也是外行,所以我也有這樣的疑惑。

不過作為一個業餘愛好者,多看多學習之後,就不再糾結這個問題了。

歷史分為真實的歷史,記載的歷史,解釋的歷史,其中真實的歷史就是發生過的事實,不可能完全復原。

記載的歷史,就是史書、銘文、碑刻等等各種載體記錄下來的,不可避免地存在偏差和局限性,是被過濾過的歷史。第三個是解釋的歷史,就是史學家通過敘事結構、理論框架、現實關懷等因素,對史料進行分析、解讀和重構,賦予歷史以意義。

我舉個例子,史記記載的堯舜禹禪讓,是充滿人性光輝的。但竹書紀年上記錄的堯舜禹權利交替,確實充滿著黑暗與血腥。

但真實的堯舜禹如何,我們無法知曉,只有包括這兩個在內的記載歷史。

竹書紀年上記錄的東西,司馬遷肯定也看到過,但是在不同的說法中,他選擇了禪讓這種說法,並把它記載下來,讓後人以它為榜樣,以它為道德高點。

後來主流文化中,都追求史記記載的天下為公的「聖王之治」,堯舜禹被提煉成了道德的理想範式。

如果相信竹書紀年中血腥黑暗的權利交替,那天下人會追求什麼呢?極大地降低了道德的上下限。

所以這時,真實的歷史被史記過濾後有選擇地記載下來,然後經過許多的解讀後,影響了我們所有中國人,這時,歷史就有了意義。

單純知道真實的歷史並沒有意義。再比如斧聲燭影,糾結於趙二有沒有殺趙大只是吃瓜心態,其實沒多大意義,歷史無法改變,真正有價值的不是「斧聲燭影是否為真」,而是不同時代的人「如何解釋它」:北宋官史、北宋司馬光、南宋私史都為了各自的目的,對此事件有細節不同的記載 —— 每一種解釋,都是為了服務於解釋者自身的需求,這正是「歷史為己所用」的核心體現。

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很多他筆下的人物還活著,或者還有直系後人呢,比如荊軻刺秦王裡的醫生夏無且當時就還活著,司馬遷就是聽他本人說得那段經歷,再經過其他求證,寫下來那麼多細節的。

再比如《鴻門宴》,樊噲的朋友和兒女寫書的時候也都還活著,樊噲又是個話多的,鴻門宴的經過被他不知道說給多少人聽過,司馬遷就是多方訪談,寫下的《鴻門宴》而且更關鍵的是,自他以後,二十四史裡的其他史大多是後一個朝代為前一個朝代蓋棺定論而寫的,會有很多系統性的避諱和造假。

但是司馬遷寫史記更多是一人一家的行為,沒有太大的政治壓力。比如《項羽本紀》,放在其他史書裡是絕對不敢把項羽這個漢朝的敵人用帝王專用的本紀來寫的。

司馬遷本人在《報任安書》裡,寫過自己寫《史記》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即他並不是為了寫一本客觀的標準答案而寫的史記,他是希望從已有歷史中挖掘一些智慧,探尋一些規律,這就是他的一家之言。

而實際上,歷史也不會是標準答案,也沒有任何一本史書是完全客觀真實的,歷史本身具有極強的複雜性,每個記錄歷史的人也有個人價值的主觀性,流傳下來的史書自然也就無法保證全面客觀。但也正因如此,我們後人讀史,才要時刻謹記,正史之首的史記亦是「一家之言」,因而我們應在關注「史實是什麼」的基礎上,去思考「為什麼司馬遷這樣寫」「這對我們的意義是什麼」。有興趣的話可以去看楊照寫的《史記的讀法》,很有啟發。


回到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