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页 > 漢朝歷史

司馬遷的史記靠譜嗎

你今天看到的《史記》不是司馬遷原書,原書早沒了,今天看到的是經過兩千年傳下來的版本,原書也不叫史記。班固《漢書・司馬遷傳》指出:「十篇缺,有錄無書。」三國魏人張晏在注中進一步明確了缺失的篇目:《景帝本紀》《武帝本紀》《禮書》《樂書》《律書》《漢興以來將相年表》《日者列傳》《三王世家》《龜策列傳》《傅靳列傳》,共十篇。

青簡千年青簡千年

你今天看到的《史記》不是司馬遷原書,原書早沒了,今天看到的是經過兩千年傳下來的版本,原書也不叫史記。

班固《漢書・司馬遷傳》指出:「十篇缺,有錄無書。」三國魏人張晏在注中進一步明確了缺失的篇目:《景帝本紀》《武帝本紀》《禮書》《樂書》《律書》《漢興以來將相年表》《日者列傳》《三王世家》《龜策列傳》《傅靳列傳》,共十篇。這說明司馬遷去世後,原書已有部分篇章失傳。

司馬遷從未主張自己所寫全為歷史事實,司馬遷都說他只是把自己了解到的很多版本整理出來,選比較靠譜的記下來,對於史書,大體脈絡沒問題就行了,細節衝突太正常了。

《太史公自序》:「周道廢,秦撥去古文,焚滅詩書,故明堂石室金匱玉版圖籍散亂。自曹參薦蓋公言黃老,而賈生、晁錯明申、商,公孫弘以儒顯,百年之間,天下遺文古事靡不畢集太史公。」

司馬遷的成就是基於他的有限條件所能做到最好了,他當然不是 100 分,但也是 90+,後代人都在向他學,60 及格的都沒幾個。

肯定有些記載錯跟衝突的地方,例如項羽之死,太史公記載的有自殺還有被灌嬰帶兵斬殺,死亡地點也不同,極有可能是太史公當是聽到了這兩種不同說法,他本人也無法分辨真假,就都記錄下來。

《項羽本紀》:烏江自刎說,這是最廣為人知的版本,詳細記載了項羽在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自刎的過程:「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舣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行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餘創。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頭,餘騎相蹂踐爭項王,相殺者數十人。最其後,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會其體,皆是。故分其地為五:封呂馬童為中水侯,封王翳為杜衍侯,封楊喜為赤泉侯,封楊武為吳房侯,封呂勝為涅陽侯。」

《灌嬰列傳》:五人共斬說從軍事行動視角記載項羽之死,未提及「自刎」,而是強調灌嬰部下斬殺項羽的過程:「項籍敗垓下去也,嬰以御史大夫受詔將車騎別追項籍至東城,破之。所將卒五人共斬項籍,皆賜爵列侯。降左右司馬各一人,卒萬二千人,盡得其軍將吏。下東城、歷陽,渡江。」此處明確說灌嬰率軍追擊項羽至東城(今安徽定遠縣),其部下五人共同斬殺項羽,且這五人因功被封為列侯。

互聯網偽史論甚囂塵上,研究歷史就是結合各種史料考證,推斷出真相,太史公距離先秦殷商也有幾百年了,不可能全部都對,同時期還有很多史書,要結合考證,至少史記大部分都是信得過的,畢竟太史公本來就是太史令,距離年代比我們近。


回到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