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页 > 明朝歷史

明代長城為什麼不再往北修一點

一個是長城以險而修,一個是以氣候能不能種地而分界,即使是有地方往外修,可能是草原,不適合種地,反而增加防守壓力。《宣府鎮志》(記載明代宣府鎮長城防禦的官方文獻)提到,長城腳下的士兵「種粟於長城坡地(線東),西移則旱死」,且「線東之地為命,失地則無糧,無糧則城不守」。沿著山嶺的脊背修築,從城牆外側看去非常險峻,內側則甚為平緩。

青簡千年青簡千年

一個是長城以險而修,一個是以氣候能不能種地而分界,即使是有地方往外修,可能是草原,不適合種地,反而增加防守壓力。

《宣府鎮志》(記載明代宣府鎮長城防禦的官方文獻)提到,長城腳下的士兵「種粟於長城坡地(線東),西移則旱死」,且「線東之地為命,失地則無糧,無糧則城不守」。

沿著山嶺的脊背修築,從城牆外側看去非常險峻,內側則甚為平緩,再往北,修到山下了,你還怎麼擋敵人。

明長城張家口至大同段嚴格沿降水線修建,西側草原「不產五穀,軍糧需從內地轉運」。若長城向外延伸至草原,會面臨兩大問題:士兵無法屯田自給,需長途運輸糧草(《明實錄》多次提及草原駐軍「糧運艱遠,損耗十之三四」);草原地勢平坦,無險可依,需增派兵力巡邏,導致「防守成本倍增」。

古代疆界不是現代這種國境線,而是具體的勢力範圍。

第二個是修長城的時候朵顏三衛、大寧還在明朝手裡。是仁宣年代棄地後遊牧民族慢慢滲透到了北京邊上。

《明史・地理志》明確記載大寧衛的設置與隸屬:「北平行都指揮使司,洪武二十年九月置,治大寧衛。二十一年七月更名。永樂元年三月復故名,徙治保定府。」

《明實錄・太祖實錄》記載:「洪武十九年,徵發民工 20 萬,運米 123 萬石貯於松亭關、大寧等處」,可見大寧作為長城沿線糧草儲備基地,完全處於明朝控制下。

我開車去過永寧龍門陣赤城沽源那邊,之前明軍最遠到現在正藍旗附近有衛所,後面因為補給困難且全是草原縱深太大就放棄了。

第三個是明朝是小冰河時期,陰山(大青山)到燕山太行山之間的區域沒法耕種了,導致後勤補給太糜費,能守住大同和外三關已經不易。

對比戰國的趙長城、秦始皇的秦長城,都能抵到陰山腳下的雲中(呼和浩特)到九原(包頭);北魏六鎮甚至可以翻過大青山在武川鎮屯兵。

漫長歷史中的氣候影響真的很大。


回到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