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北宋時期,北方湧現出那麼多厲害的少數民族
從游牧的鬆散部落變成半游牧半農耕的封建政權了,參與農耕讓他們能夠養活更多人,組織起更強大的軍隊,五胡十六國開始少數民族和中原漢政權的地理界線被打破了,少數民族登上了華夏的歷史舞臺,同時少數民族統治區域內有不少漢人,為了有效管理如此龐大的人口和國家,少數民族開始學習和借鑒漢制度和文化,最出名的就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從游牧的鬆散部落變成半游牧半農耕的封建政權了,參與農耕讓他們能夠養活更多人,組織起更強大的軍隊,五胡十六國開始少數民族和中原漢政權的地理界線被打破了,少數民族登上了華夏的歷史舞臺,同時少數民族統治區域內有不少漢人,為了有效管理如此龐大的人口和國家,少數民族開始學習和借鑒漢制度和文化,最出名的就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魏書・食貨志》記載:「天興初,制定京邑,東至代郡,西及善無,南極陰館,北盡參合,為畿內之田;其外四方四維置八部帥以監之,勸課農耕,量校收入,以為殿最。」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時期已在京畿地區劃定農耕區域,設八部帥監督農業生產,標誌著鮮卑政權從游牧部落聯盟向農耕封建政權過渡。
在唐朝時,唐朝對於民族和文化的包容性很強,加速了上述過程,李二也不是純血漢族人,而是漢族和鮮卑的混血。等到宋朝時期,北邊的少數民族已經不是秦漢時期動不動來騷擾和劫掠一下的部落了,而是有能力治理一個強大帝國的封建政權。
《舊唐書・突厥傳》記載,貞觀四年(630 年)東突厥歸附後,唐朝採取「全其部落,順其土俗」之策,在突厥故地設置定襄、雲中都督府,保留其原有社會組織與風俗。《新唐書・地理志》提及唐朝在邊疆設置的羈縻府州達 856 個,通過冊封部落首領、允許自治等方式,實現對各民族的柔性管理,加速了民族融合進程。
宋朝年間到了一個平衡期,先進文明的技術擴散到了蠻族區,技術不平衡時是一漢對五胡,但後來就沒有優勢了,加上蠻族地區有天然牧場,導致宋朝時期武力值方面被壓制,但文化經濟方面是碾壓級別的。
可能北宋初期的武力其實還比北方強一些。但是滿是礦產的大遼的冶金業比兩宋還發達,武器裝備也強於北宋,優質馬匹也強於宋,所以北宋機動性不如大遼。
因為北宋的官員設置問題,優點是制衡防止武官再次割據會分裂北宋,所以揚文抑武是必須的,這個是北宋穩定的優點,沒有武將割據沒有外戚做大,還將前朝皇室厚待有加,但武將抑制了也是缺點,導致了邊防強內部虛弱,同時組織力遠遠比不上北方大遼等草原民族。
最後就形成了北宋是最強的盾。很多人說弱宋,南宋實力肯定不如北宋,但南宋扛住了全世界沒對手的蒙古近百年,這就很牛逼了!所以弱宋這個詞很誤導人的客觀評價。很多時候決策不是非黑即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