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到宋朝僅隔了 53 年,為什麼感覺時間過了幾百年
因為那是你把唐末那藩鎮割據,權力很小的晚唐,那名存實亡的百年,當做盛唐一樣看待了。亂世人不如狗,什麼華麗奔放雍容華貴早沒了。歷史又不是上課,第一節課是盛唐,嘎嘣一下沒了下課了,然後五代十國就亂他十分鐘。然後下一節課就是物華天寶的大宋了。唐不是戛然而止的,晚唐的各種戰亂,已經可以和五代十國無縫銜接了。
因為那是你把唐末那藩鎮割據,權力很小的晚唐,那名存實亡的百年,當做盛唐一樣看待了。
亂世人不如狗,什麼華麗奔放雍容華貴早沒了。
歷史又不是上課,第一節課是盛唐,嘎嘣一下沒了下課了,然後五代十國就亂他十分鐘。然後下一節課就是物華天寶的大宋了。
唐不是戛然而止的,晚唐的各種戰亂,已經可以和五代十國無縫銜接了。
在《亂世人心:從晚唐到五代》一書中提到,唐王朝的衰亡並非驟然崩塌,而是歷經數十年的裂縫累積。
從安史之亂到北宋完成局部統一之前,一直處於分裂割據的狀態(就算沒有安祿山,藩鎮割據也是遲早的事,節度使制度本來就是個大禍根),不管唐朝是不是還在,都是亂世。
《新唐書》卷二一《藩鎮魏博列傳序》中提到:「安、史亂天下,至肅宗大難略平,君臣皆幸安,故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將,護養孽萌,以成禍根。亂人乘之,遂擅署吏,以賦稅自私,不朝獻於廷。…… 一寇死,一賊生,訖唐亡百餘年,卒不為王土」。
《新唐書》卷五○《兵志》也指出:「及范陽節度使安祿山反,犯京師,天子之兵弱不能抗,送陷兩京。肅宗起靈武,而諸鎮之兵共起誅賊。其後祿山子慶緒及史思明父子繼起,中國大亂…… 由是方鎮相望於內地,大者連州十餘,小者猶兼三四。故兵驕則逐帥,帥強則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捨由於士卒,往往自擇將吏,號為『留後』,以邀命於朝」。
《資治通鑑》卷二二三也有相關記載:「(成德、魏博、盧龍諸節度)收安史餘黨,各擁勁卒數萬,治兵完城,自署文武將吏,不供貢賦。…… 皆結為婚姻,互相表裏。朝廷專事姑息,不能復制。雖名藩臣,羈縻而已」。
而且安史之亂也終結了唐朝初期那種開放包容、充滿自信的時代,唐朝晚年思想逐步趨於保守,在與週邊民族交往時,「夷夏大防」凸顯出來,受到佛道衝擊的儒家思想進一步演變,開始朝理學演變。
程朱理學並不是一下出現的,從唐朝後期,因為大環境的原因就逐漸演變,士人的思想、世界觀都在這場大的動亂中發生著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