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明末徐光啟粗略推算,明朝宗室人數每三十年左右即增加一倍。據安介生等人口史專家推算,到明朝末年,朱元璋的子孫已經繁衍到近一百萬人之多。《明史》所載,第一代慶成王朱濟炫生子 70 人,第三代慶成王朱鐘鎰在弘治五年迎來了自己的第 94 個子女,而這一年,慶成王朱濟炫的直系子孫已經超過 760 人。但明朝滅亡和藩王的關係最多 1/6 的因素吧....
之前看了一個考古紀錄片,挖掘一座漢代貴族墓,一塊漢像磚的隱蔽處,刻著泥瓦匠吐槽的字樣,挺震撼的,首先 2000 年前的牛馬跟現在的牛馬思想表達區別不大其次是兩千年前的泥瓦匠也是識字的。但工匠是技術工,專門做技術的,最後是無法去從事行政管理的,而科舉最重要的,那些文章寫得好,對政治時事有見解的人,他能做到高官,四書五經學好了,可以做大官。...
為何朱元璋沒想到朱棣會造反?開國元勳的難題就在於其實他並不是那種絕對獨裁的狀態,他已經盡力誅殺了異姓勳貴,沒有能力再對同姓藩王動手。同姓藩王的削藩問題只有靠後人徐徐圖之。而且按照朱元璋的安排,各地藩王其實幾乎沒有實力可以造反。朱棣能造反成功,建文帝起碼助攻了 70%,起到決定性作用。古往今來朱棣成為藩王一造反就成功的孤立,簡直是奇蹟。...
挺複雜的,主要是明代的財政制度先天就比較殘缺:一是中樞戶部,戶部內為十三個清吏司,各自負責一個布政司事務和其他事務,比如俸祿兵向等,內部職能其實就劃分的不是很好,後來朝廷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增加了倉場侍郎等;二是戶部是一個只有腦袋沒有身體的機構,戶部不能對下屬布政司提交的稅收人口數據進行復核,最多藉助地方巡撫巡按上報的數據進行微調。...
站在歷史的角度來看,大家都是修地球的,王侯將相有多少啊,活著就行。遼國採用的是南北面官雙軌制,北面草原按部落制統治,設北面官,由北院大王統轄,南面漢人生活區和渤海地方按唐朝制度統治,設南面官,由南院大王一統轄,由於遼國漢人地區實行唐朝制度,所以遼國的漢人和唐朝時期差不多,不會有心理負擔,典型的就像韓匡嗣和韓德讓父子,對遼國可是忠心耿耿的。...